龙舞(板板龙灯)
板板龙灯俗称板板灯,系板凳龙中的一种。构造上由导灯、排灯、龙头灯、龙身灯、茧灯、虾(鱼)灯、龙尾灯组成,艺术上集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体育竞技、民俗于一体。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密切配合,运用线形和链条式队形,在锣鼓唢呐和导灯的引领下,舞出各种精美阵型图案。道具运用竹编、木工和绘画技艺,篾扎纸糊手绘而成。龙头灯、龙身灯、龙尾灯串联成一条长龙,导灯、排灯、虾(鱼)灯伴随龙灯左右。舞时,火铳齐鸣、锣鼓喧天、灯火通明、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数百米长龙蜿蜒而行,沿途百姓燃放鞭炮,焚香烧纸迎接龙的到来,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舞时一般有:祭龙、点睛、祭神、起灯、舞龙、游园、过烟、收灯等八个环节,其中舞龙是重头戏,传统套路有:“太极图”“扑儿闪翅”“金线吊葫芦”“一笔‘福’”等,还可摆“和”、“国泰民安”等多种字造型。近年来,原家族式传承已演变为乡镇为单位和传习所传承。舞时盛况多次在央视、湖南卫视专题报道。目前主要流传于慈利县龙潭河镇、高桥镇、二坊坪镇一带。
桑植花灯戏
桑植花灯戏俗称打花灯。史载,明清时花灯舞在桑植盛行,后来与本地民族民间文化不断地融合,逐渐形成了以下特征:动律同边顺拐、屈膝下沉、扭摆划圆;舞蹈语汇自成体系、特色鲜明;节奏稳健而不失活泼;风格精巧细腻、刚柔相济、亦庄亦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融土家、白、汉族文化元素于一体,集舞蹈、演奏、演唱于一身,体现出桑植土家等民族舞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强大包容性。扇子是桑植花灯舞的主要道具,动作极为丰富多彩,有亮、照、抓等30多个花样。桑植花灯舞多采用本地民歌伴唱,有《四季花儿开》、《十绣》等600多首;伴奏为土家族四人溜子的打击乐器。桑植花灯鲜明的艺术个性、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及独特的审美价值为人们喜闻乐见,为当代民族民间舞的教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它集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于一身,多层面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愿望和需求,已成为娱乐、健身及美化生活的重要手段;另外它有弘扬美德,鞭笞邪恶的唱词,具有教化作用。2009年,桑植花灯被省人民政府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项目保护单位:桑植县非遗保护中心
桑植民歌
据记载的桑植民歌有两千多年历史,现已搜集整理出来的桑植民歌有山歌、小调、号子、花灯调等2300多首。闭塞的交通,落后的文化,未开的民智,这些都让它完整无缺的地传唱至今。经过多民族文化融合和社会发展变迁,桑植民歌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在民族民间音乐领域里绽放异彩(2005年10月,桑植民歌被命名为“湖南省十大民族民间文化遗产”,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2008年被中国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2011年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最具魅力的非遗项目”)。桑植民歌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瑰宝。它曲种丰富、曲体多样、曲式结构严谨,尤其是衬词的广泛而巧妙地运用,使民歌在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等方面达到了臻美的艺术境界。项目保护单位:桑植县非遗保护中心
桑植白族仗鼓舞
桑植白族仗鼓舞,主要分布在马合口、麦地坪、芙蓉桥、洪家关、走马坪、淋溪河、刘家坪等7个白族乡,外半县如官地坪、瑞塔铺等10多个乡镇也流行仗鼓舞。桑植白族仗鼓舞有着独特的价值。主要有四点:(一)历史研究价值。仗鼓舞产生,时代背景、历史人物等对研究白族产生及中华民族的古老历史有着重要研究价值。(二)文化艺术价值。它的动律特征为白族舞蹈创作留下取之不尽的素材。同时打击乐和多人参跳带武术套路的特征,为研究白族古老文化提供了一块“活化石”。(三)精神探讨价值。如游神跳仗鼓舞,反映出白族人雄强勇猛又热爱祖先热爱生活的民族个性。2011年仗鼓舞(桑植仗鼓舞)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项目保护单位:桑植县非遗保护中心
土家族撒叶儿嗬
桑植土家族撒叶儿嗬(桑植跳丧舞)是桑植土家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创造的一种传统舞蹈,它起源于桑植原始先民的巫舞,先后与古巴人战舞、摆手舞、佛教舞蹈融合,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形成了同边顺拐、颤膝下沉、反胴划圆的动律;古朴庄严的宗教舞蹈风格;庄雅与奔放并存的节奏;丰富多彩的舞蹈语汇;融土家族原始巫教、巴楚巫傩文化与儒释道文化于一炉的多元文化特征。桑植土家族撒叶儿嗬(桑植跳丧舞)是各族人民原始宗教信仰及丧葬习俗的产物,是楚湘巫傩文化、土家族原始宗教文化与儒、释、道等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2014年桑植土家族撒叶儿嗬(桑植跳丧舞)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项目保护单位:桑植县非遗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