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合口白族乡
详细地址:桑植县马合口白族乡梭子丘村
马合口白族乡非遗乡镇情况简介
马合口白族乡地处桑植县东北部,武陵山脉北段,酉水发源地,东邻官地坪镇、走马坪白族乡,西、北与芙蓉桥白族乡接壤,南抵空壳树乡,官瑞公路穿乡而过,乡政府驻地梭子丘村距县城38公里。下辖9个行政村,15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538户,总人口15732人,其中白族13723人。马合口白族乡地名因境内酉水流经的两岸山势陡峭,形似奔马会于峡口,故名马合口。
史料记载,700年前,宋末元初“寸白军”将领谷均万、王朋凯、钟迁一来到马合口白族乡青峰溪村一带,乐其风土、解甲归田,结芦开土,繁衍生息。从此,以此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有了一个语言奇特,与众不同的群体,他们便是当地其他民族称作的“民家人”。198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麦地坪白族乡、马合口白族乡等桑植7个白族乡正式成立。2016年乡镇区划调整后,原麦地坪白族乡、马合口白族乡合并为现在的马合口白族乡。马合口白族乡地处桑植县东北部,武陵山脉北段,酉水发源地,是桑植白族人口最早迁入地,境内有白族宗祠、钟氏祠堂迁等文物保护单位,白族文化源远流长,俗有“白族歌舞之乡”“白族戏曲之乡”美誉。境内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至今保留着跳仗鼓舞、赶庙会的白族完整传统习俗,是湖南白族“仗鼓舞”“游神”“九节鞭”的主要传承地,被誉为“白族仗鼓舞之乡”,“白族戏曲之乡”。
一、白族传统建筑风貌完整。
全乡有两处白族传统建筑风貌集中点,一处位于麦地坪村,麦地坪村自2017年以来,投入400多万元建设白族风格的白族民俗文化活动中心及文化广场,用于传习白族文化,占地12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25.7平方米,是具有典型白族风格的建筑,古朴庄重,廊迴曲折,造型美观,规模恢宏,麦地坪村的仗鼓舞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游神被湖南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处位于集镇所在地梭子丘村,茂林修竹,白墙青瓦,走进干净整洁的白族风情老街,两旁林立着极具白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每家每户墙面上都绘着大大小小有“吉祥如意、欣欣向荣”等美好寓意的山水、花鸟等画作,结合梭子丘村白族文化底蕴、白族艺术基础深厚的实际,以“非遗文化”为主旋律,实施了白族民居恢复、街道白改黑、地下污水处理、管线入地、人行道绿化等项目改造建成“梭子丘白族风情老街”,老街全长780米,累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既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又打造了一条极具白族魅力、白族风情、白族底蕴的旅游老街。先后建立白族茶馆、白族刺绣、白族书屋、白族文化广场、白族文化墙、白族戏剧院影院、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白族文化研究基地、青少年白族文化传承中心等白族文化阵地。被列入湖南省乡村旅游扶贫精品旅游路线、10条非遗旅游线路--主题(研学)旅游路线。梭子丘村也先后被评为湖南省文明村镇、湖南省休闲农业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
文化墙全长200米,约550平方米,共16个版面,分别介绍了白族历史、白族风情、白族人物等内容、为传承、展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白族历史、文化、人物提供更直观、更系统的平台,让人们可以更多了解、认可白族文化。
二、选址和格局具备地方特色。
马合口白族乡境内为典型喀斯特岩溶地貌,多山峦、溶洞,地势复杂,属中亚内陆季风气候,全境日照充足,降水丰沛。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五龙湖水库、芦阳梯田、将军洞、茶马古道、茶场天池等自然景观,麦地坪村有白族祖先钟千一居住过的狮子洞、钟千一老屋场、潘家腊寨等胜景,是著名的泉乡,境内泉洞纵横,有“大泉三十六,小泉七十二”之说,又是白族仗鼓舞、游神发源地。在7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当地白族既保留了传统的敬“三道茶”、赶庙会、跳霸王鞭等习俗,也创新发展了仗鼓舞这一桑植白族独有的一种民族舞蹈。
茶马古道
不同于云南茶马古道的奢华绝美,梭子丘的茶马古道默默地低调了几百年,它位于桑植县马合口境内的嘛垭山上,曾经是重要的交通要道,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没落,但它却静静地守着自己的那份美丽,不知不觉过了几百年。
将军洞
关于仗鼓舞的起源,一直流传着三种说法,一是“斗争说”(即仗鼓舞是白族同胞在抵御压迫势力时,用手中的杵等劳动工具作为武器,将敌人赶跑后,手舞足蹈,庆祝胜利,逐渐形成了仗鼓舞);二是“劳动说”(白族年俗中,有打粑粑即汉族称作打糍粑的传统,据考证,白族最初的打糍粑的杵,是中间细、两头一般粗的木杵,与道具仗鼓一模一样。直到后来才逐渐改为更加省力好用的“丁”字形木杵。“劳动创造一切”,白族人边打糍粑边起舞,逐渐创造出仗鼓舞);三是“宗教说”(因白族源于云南,提倡本主崇拜,紧邻缅甸、泰国等,受佛教影响。当白族在桑植扎根后,又融合了“三元教”,形成了浓厚的祭祀氛围)。
2009年,桑植白族游神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仗鼓舞(桑植仗鼓舞)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三道茶”是大理白族人民的一种茶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南昭时期即作为款侍各国使臣的一种礼遇,明代崇祯十年,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游大理后,对三道茶曾有文字记载,他写道“注水为玩,初清茶、中益茶、次蜜茶”,因三道茶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所以一千多年以来,始终广泛流传于白族民众之中。每当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宾客临门,白族同胞都要以原汁原味的传统饮茶方式款待宾朋,让客人在“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茶事活动中,品饮茶点、享受茶礼、观赏茶艺、感悟人生。马合口白族乡是桑植白族最早迁入居住地,700多年前,这里的白族先民翻山越岭从大理迁徙而来,也把大理白族的待客饮茶之道传了过来,三道茶作为马合口白族儿女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文化传承了下来。第一杯苦茶,用本地的野生白茶沏成,入口清苦,生津解渴。寓意人生在世要想立业,必先吃苦。第二杯甜茶,用温开水冲沏土蜂蜜而成,入口甘甜,甜而不腻。寓意苦尽甘来,只有吃得了苦,才能迎来幸福生活。第三杯回味茶,由红糖、炒米、鸡蛋冲泡而成,又叫“团圆茶”。寓意团圆美满,寄语对来宾的祝福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非遗资源集中、存续良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有国家级非遗项目桑植民歌、白族仗鼓舞,省级非遗项目白族游神、傩戏、围鼓,市级非遗项目白家话、九子鞭等,是桑植白族文化保护最完整的乡镇。拥有桑植仗鼓舞省级传承人1人(钟必武)、市级传承人2人、县级传承人2人;桑植傩戏市级传承人1人;桑植白族游神市级传承人1人。
桑植非遗项目:围鼓
桑植非遗项目:地虎凳
2017年已完成国家文旅部“桑植白族仗鼓舞”国家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数字化抢救性保护和记录工程。白族仗鼓舞、白族游神的核心技艺正在代表性传承人中留存,并对全部动作套路和民俗流程已得到很好传承。麦地坪村被多所高校列为白族民俗文化田野调查基地,吉首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每年都有教授、学生来麦地坪现场采访仗鼓舞传承人,挖掘仗鼓舞的历史文化,研究或推广仗鼓舞的传统招数。同时村里设立了仗鼓舞培训学校,由各级传承人为村里百姓教仗鼓招式,组织成立了专门的仗鼓舞表演团队,忙时种地,闲时参加演出,解决了村里四十多名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并获取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地虎凳是桑植白族文化的重要元素,在马合口白族乡青峰溪一带流传至今。用以表达对生产生活的感受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马合口白族乡送演参加“欢乐潇湘”的《欢乐地虎凳》生动地演绎了白族儿女在丰收、婚庆、上梁时欢聚歌舞的场景。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是马合口白族乡白族传统游神节,当天,举行白族游神活动,祭奠先祖,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因为白族游神庙会活动,麦地坪村成为了周边乡镇文化交流、商贸流通中心,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到村里采风、体验白族文化,促进了乡村振兴、乡村文旅的形成,带动了村里的第三产业发展。
作为白族仗鼓舞主要发源地,长期以来,马合口白族乡人民有跳仗鼓、游神的习俗。每到节假日,村民都会自觉组织起来,跳仗鼓、游神。马合口白族乡历届党委政府负责人都承诺:党委书记亲自带领乡直机关干部学跳仗鼓舞。乡长带头下到村组解决游神活动中存在的困难,乡干部在闲余时间里积极主动地为民俗文化传承出力流汗,他们或主动参加跳仗鼓,或主动担当游神队员,或主动为一些农民讲解仗鼓舞、游神民俗故事。在乡干部们的大力推动下,麦地坪的仗鼓舞和游神文化得到普及。
特别是游神、仗鼓舞分别成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后,麦地坪传统文化开展得有声有色,产生了许许多多著名传承人,钟会龙成了仗鼓舞国家级传承人,钟阳生成了游神省级传承人,钟必武、钟高仁、钟新化、钟善养等成为仗鼓舞、游神市级传承人。仗鼓舞和游神成为麦地坪两张亮丽的文化品牌。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大力宣传和推介仗鼓舞与游神文化,提高了民俗文化的知名度。吉首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每年都有教授、学生来麦地坪现场采访仗鼓舞和游神文化传承人,挖掘仗鼓舞和游神的历史文化。
麦地坪白族游神会有四个看点,一是族民和祖先同乐,检阅村庄的建设成果。在周游村庄时,参与群众与祖先唱歌跳舞,同娱乐同欢笑,感受白族“天人合一”文化气息同时,铭记祖先恩德,感恩祖先功绩,激发白族儿女继续沿着祖先足迹,跟紧时代步伐,乘胜前进。二是文艺活动多。游神会有成群结队的白族儿女参加,组成声势浩大的仪仗队、护神队、仗鼓队,不时地表演仗鼓舞、九子鞭、地虎凳、围鼓等文艺节目,展示白族文化。三是借助游神文化做活买卖,土家、苗族、汉族等商人来麦地坪经商,白族人们把自己的农副产品送到大街上,与来自县城等地的商贩们开展文化、物资交流,繁荣白族市场、发展白族民间交流,促进白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四是赞美白族群众的美好生活。游神会,其实是一部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不朽诗篇,这天,周边各族人民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与白族人们喜相逢,述说衷肠,品位生活,推动民族团结与发展的同时,歌颂白族村庄的美好幸福生活。
麦地坪老中青三代仗鼓舞传承人与村民闲时切磋交流白族仗鼓舞技艺
青峰溪村白族说:“地虎一声吼,瘟疫躲着走。”在村庄,地虎能带来祥和与安瑞。地虎其实就是老虎的化名。老虎虽属猛兽,但并非恶魔,它有恩于白族。传说白族祖先钟千一在大屋洛狮子岩山洞居住时,曾遇到一条母大虫,下村庄报仇。原来有村民抓了这头母大虫的幼崽饲养。母大虫冲进村中吼叫,还卧氹睡在田炕上。第二天,母大虫挡住出路,钟千一来不及取武器,只好靠随身携带的一条长板凳抵抗,在大家的配合下,战胜的母大虫,将它捉住。最后钟千一决定,将母大虫和她的幼崽放归山林。母大虫和幼崽在清峰溪周边快乐生活,再没有与村庄发生过战争。钟千一用一条高板凳驱赶母大虫,双方化解仇怨的故事代代流传。村民们用一条板凳操练,模仿老虎的各种姿态,练就一种原始粗犷的舞蹈,取名地虎凳(舞)。每年春节前后,村民靠这种舞蹈,走村窜户,依靠老虎的威名驱赶瘟疫,祈求农业丰收,村民健康吉祥。地虎凳舞,有30多套老虎动作,套路连接自如,呼呼生风,这种白族地区盛行的舞蹈,暗藏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宣传展示常态。
一是举办非遗文化表演活动。以活动促进非遗文化传承,吸引更多的人到白族乡村来体验旅游,产生“非遗+旅游”的经济效益。组织实施了“关爱白族老人”重阳节送白族服装、家庭白族文艺展演与《马合口故事》开演活动,“2017张家界·桑植民歌节的民歌王总决赛”、“庆国庆·贺盛会·迎中秋·促脱贫”主题活动、百名艺术家走进梭子丘村大型采风活动、《中国好声音》全国海选梭子丘专场活动、中国首届农民丰收节湖南分会场等系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与的文化活动,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同时,促进白族文化走出去,非遗项目仗鼓舞先后赴香港、上海、广东等地展演,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了桑植白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推广了马合口白族乡的乡村旅游品牌。
二是白族文化进校园。为加强青少年的民传统文化美德教育,传承和发扬白族文化精髓,近年来,马合口学校大力推进白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依托现有设施、场地、师资力量,紧紧围绕白族精神建构校园文化。学校实施了白族文化“后继有人”工程,将白族仗鼓舞、九子鞭等白族舞蹈纳入大课间,建立了白族文化青少年传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