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县龙潭坪镇
详细地址:桑植县龙潭坪镇人民政府
张家界市级非遗村镇示范点——桑植县龙潭坪镇基本概况
桑植县龙潭坪镇地处湘鄂边界,距县城71公里,俗有“桑植北大门”之称,东北面与湖北鹤峰县走马、梅坪接壤,南与沙塔坪乡、桥自弯镇毗邻,西与五道水镇、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相交。桑(植)鹤(峰)公路横穿其境,通往四方溪乡政府的水泥公路在该镇交汇,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桑植县龙潭坪镇全景图
镇内山川秀丽,风光优美,物产丰富,利用天然的资源优势,重点打造了以烟叶、茶油、蔬菜、粽叶、药材、蜂蜜、畜牧为主的六大优势产业基地,烟叶产业是桑植县内半县唯一一个烟叶生产基地单元。
桑植县龙潭坪镇毗邻湖北鹤峰,素称“四十八大岔四十八小岔”溪壑纵横的扇形盆地,周围群山环抱,地势险要。1931年9月,湘鄂西中央分局召开湘鄂边特委扩大会议,在龙潭坪镇白竹坪村马家新屋设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桑(植)鹤(峰)五(峰)石(门)慈(利)长(阳)六县联合政府,现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4月,龙潭坪镇被公布为2020届张家界市文明村镇。
桑植县龙潭坪镇非遗村镇示范点选址和格局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大暤(帝俊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釐,乘釐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桑植上古史籍称古西南夷地,夏、商属荆地,西周属楚地,巴人,即现在的土家族。龙潭坪中的“龙潭”是土家族传说中的原始姐先八部大王之一“洛托”的人名。史料称“龙潭坪,五龙捧圣之地,由五条形似龙的青龙垉、水龙垉、白龙泉、来龙垉、龙溪口的小山围绕龙潭垉,早年垉顶修有一龙神庙,每年古历六月二十三,人们在此集合求神,故名。”龙潭垉顶建有一庙,庙中供奉着八部大神庙中的“洛托菩萨”,由此,此地得“洛托坪”之名,即现在的龙潭坪。
龙潭坪始建于宋元以远,是澧水北源地域广阔,势力强大的部落联盟,至今也是桑植县重要的经济、文化、历史名镇之一。
龙潭坪镇地处武陵山脉北麓,鄂西山地南端,境内群山连绵起伏,平均海拔500米以上,最高海拔海云头山1550米,是桑植的北大门,与湖北梅坪接壤,湘鄂公路贯穿其境,是明清以来“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川湘古盐道陆路由川东(今渝东)盐场向南,经鄂西南至湘西,连接着长江、清江、酉水、汉江水系,“川盐济楚”的重要通道。
龙潭坪属于湘鄂渝黔四省边境之地,历朝历史均为交通要道,兵家重镇。近代史中,龙潭坪还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任弼时等在这里开辟根据地,并在白竹坪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桑植、鹤峰、慈利、石门、咸丰、长阳)六县联合政府,现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潭坪镇居住着以土家族、白族、苗族为主要人口的18个民族,他们世居山区,保留着自己的民族文化艺术特征,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异彩纷呈。
桑植县龙潭坪镇非遗村镇示范点传统建筑风貌情况
作为桑植经济、文化、历史名镇之一,龙潭坪保留了土家族传统村落的原始风貌,村落中融合了土家族传统建筑、土家族民俗人情、环境生态保护、农耕技术、乡村景观等诸多要素;留存了老屋、祠堂等古建文物;古树名木与水资源丰富;特别是四方溪村和白竹坪村中保留了完整的宗教信仰、乡村民俗、民间艺术、加工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是一个凝聚了桑植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的传统村落和活态博物馆。
桑植县龙潭坪镇茶元村传统村落
桑植县龙潭坪镇白竹坪民居
桑植县龙潭坪镇白竹坪村传统村落
桑植县龙潭坪镇毛垭坪村传统村落
桑植县龙潭坪镇非遗村镇示范点非遗资源状况
桑植的非物质文化传产,大多源自民间,与地址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桑植地处中亚热带北缘,武陵山脉北系,鄂西山地南侧,群山起伏、沟谷深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江河湖港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福地,又是文化传播、交汇和繁荣发达之所在;与此相反,深山僻峒,是人类性避难与安居的圣地。高山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播,造成了一个个闭塞的“独立王国”,却也由此保存了一些原始生态的文化,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之圈。
2011年,桑植县被评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强县”。目前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市级26项、县级64项。
龙潭坪地处武陵山脉北麓,鄂西山地南端,境内群山连绵起伏,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桑植非遗的重要构成部分。特别是被誉为“戏曲艺术的活化石”的傩愿戏、土家族撒叶儿嗬在做龙潭坪镇保存最为完整。现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传承人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传承人2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个。
(一)文化资源丰富 项目特色鲜明
1、国家级非遗项目:土家族撒叶儿嗬
桑植土家族撒叶儿嗬(桑植跳丧舞)是桑植土家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创造的一种传统舞蹈,它起源于桑植原始先民的巫舞,先后与古巴人战舞、摆手舞、佛教舞蹈融合,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形成了同边顺拐、颤膝下沉、反胴划圆的动律;古朴庄严的宗教舞蹈风格;庄雅与奔放并存的节奏;丰富多彩的舞蹈语汇;融土家族原始巫教、巴楚巫傩文化与儒释道文化于一炉的多元文化特征。
桑植土家族撒叶儿嗬(桑植跳丧舞)是各族人民原始宗教信仰及丧葬习俗的产物,是楚湘巫傩文化、土家族原始宗教文化与儒、释、道等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其鲜明的艺术特征,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而且为当代民族间舞蹈尤其是土家族舞蹈的创作和表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桑植土家人贡献给人类“长舞当哭”的艺术典范;它所表现出的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精神品质和“忠孝仁义、礼义廉耻”传统道德教化在现实社会也具有实用价值。 2014年桑植土家族撒叶儿嗬(桑植跳丧舞)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
2、省级非遗项目:桑植傩戏
桑植傩戏起源于原始巫文化,经过漫长演变,发展成为民间戏曲。桑植傩戏按其源流、所奉神道、内容和风格,可分为三元盘古傩、高傩戏、土家低傩戏、白族低傩戏、苗族双皇坛傩戏等流派,都以祈禳逐疫为目的。
桑植傩戏内容有正朝、花朝,按先正后花再正程序演出,构成请神、祈神、娱神、酬神、送神仪式。正朝祭祀神灵,剧目有《开坛请师》等二十几出。花朝以戏剧娱神嬉人,传统剧目为地、水、阳三大团圆戏。另插演杂戏,有《令哥烤酒》等五十多出。桑植傩戏亦有生、旦、净、丑,但全部出场人均戴木质假面,清改土归流后也用油彩化妆。桑植傩戏是我国戏剧百花园中一枝奇葩,它为我们研究戏剧演化史、宗教起源、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方面提供了例证。其剧目繁多,内容丰富;表演原始拙朴,音乐古远幽深,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2009年,桑植傩戏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3、省级非遗项目:桑植围鼓
桑植围鼓是桑植民间广为流传的打击乐,应用于传统节日、红白喜会及各种庆典活动之中。
它由鼓、头钹、二钹、大锣、勾锣五件乐器组成,因演奏时以鼓为中心,司鼓者划“鼓眼”指挥,演奏班子围着鼓“转”,故而称之为“围鼓”。它最初形成于先民的劳动生活,也与先民的争战与祭祀活动有关。2016年桑植围鼓被列为第四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
4、市级非遗项目:桑植傩舞
傩舞最初作为古代祭礼唯一的原始舞蹈,以驱除疫鬼,祈求一方平安为目的。傩祭风习自秦汉至唐宋一直沿袭下来,并不断发展,至明、清两代,傩舞已发展为娱乐性的风俗活动。桑植傩舞在保留原始古歌舞的基础上还大量吸收了土家摆手舞、花灯舞等传统舞蹈动作营养,逐步形成富有特色的动律特征。在民族学、历史学等方面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也为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和研究提供了源泉。
5、市级非遗项目:桑植目连戏
桑植目连戏(佛戏)是桑植民间的一种宗教戏剧,充满着神秘的祭祀仪式,是原始信仰及祭祀仪式的再现。它起源于唐代初年的佛经《盂兰经》,梁武帝时被编成佛戏《目连寻母》,以后各个朝代各个剧种(汉戏、祁戏、辰河戏等)都上演此剧目,从而成为全国广为流传的剧目。到了清代,由于同治皇帝出家当了和尚,后来的历代皇帝对佛教严重不满,便下令禁演佛戏,使得佛戏剧目特别是《目连寻母》这一剧目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消亡,桑植由于交通闭塞,历为土司管辖之地,使得这一剧目在这里得以保留,从而成为绝世孤本。桑植目连戏(佛戏)是桑植土家族在社会历史过程用戏曲的方式对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结,具有丰富的艺术和社会价值。
6、市级非遗项目:桑植还傩愿习俗
还傩愿习俗是桑植土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生活的重要部分。桑植还傩愿是事主请来一班从事民间宗教的法师,通过严格的程序酬谢帮他达成愿望的神灵们,并进行驱疫纳吉的系列活动。桑植还傩愿活动按其源流、所奉神道、内容和风格,可分为三元盘古傩、高傩、土家低傩,白族低傩,苗族双皇坛傩等流派,都以祈禳逐疫为目的。桑植还傩愿内容有正朝、花朝,构成请神、祈神、娱神、酬神、送神仪式。桑植还傩愿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一枝奇葩,它为我们研究戏剧演化史、宗教起源、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方面提供了例证。
7、市级非遗项目:桑植土家葬礼
桑植土家葬礼是桑植土家族的一种祭奠死者的民俗活动。土家葬礼是土家人灵魂不来、祖先崇拜、崇巫信鬼的宗教心理,杂揉了汉族的阴阳五行、风水地理而形成的一种特殊仪式。桑植土家葬礼持续时间长,礼节繁琐,居土家风俗之冠。桑植的土家葬礼是土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人把“丧事当作喜事办”,用这种特殊的祭祀仪式来教化后人、团结族人,在增强民族群体意识、民族发展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8、市级非遗项目:桑植土家坛子菜(俗称酸菜)制作技艺
桑植土家坛子菜(俗称酸菜)制作技艺是桑植各族人民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饮食文化,因其生活在崇山峻岭中,环境艰苦,生活俭朴,有着独特的嗜好酸辣的饮食礼仪、习惯以及性格表现,这是高山气候寒冷所致。
《中国土家族习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79页)记载:“丛岩遂谷间,山泉冷冽,岗痒郁蒸,非辣味不足以温胃健脾也。”桑植土家坛子菜制作技艺从涵纳的内容上可分为三大类,即粮食类酸菜、蔬菜类酸菜和肉类酸菜。粮食类酸菜包括玉米、糯米酸菜;蔬菜类酸菜分辣椒、茄子、缸豆、扁豆等酸菜;肉类酸菜分猪肉、鱼肉等酸菜。桑植土家坛子菜制作技艺是桑植各族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桑植土家坛子菜制作技艺成为规范桑植各族人民的行为、生活和心理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同时也是桑植各族祖先习惯、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因而,桑植土家坛子菜制作技艺既是一种物质的实在,又是一种文化和信仰,它本然地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质。它以独特的氛围,借助餐饮的形式,承载着桑植各族人民的历史变化,表现出桑植各族人民对生存环境的适应、对生命的保护和内在心灵的“向美”追求。
9、市级非遗项目:桑植稻草龙舞
桑植稻草龙舞在桑植有史可查为近三百年的历史。清雍正年间桑植县改土归流,“蛮不出境, 汉不入峒”的禁令被彻底废除, 汉族人口大量涌入土家族地区,稻草龙随之传入,之后它依附于土家族的巫傩宗教,成为巫傩宗教仪式的一部分而得以流传至今。古时桑植“稻草龙”就是一个穰神仪式,分为敬龙、制龙、请龙、舞龙伴龙、接龙、赞龙、观龙等八个程式,祈求盘古大帝、观音菩萨、稻草龙神等众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兴财旺,邪魔远离。桑植稻草龙舞集土家族民间器乐、编织等多种民间艺术之大成,它以激烈奔放的节奏感、动作刚猛有力、造型丰富多变的艺术表演特性,反映了土家族崇武尚勇的民族天性,承载着巫傩宗教祭祀文化,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研究价值。
(二)光大非遗魅力 彰显活态传承
楚湘大地,信鬼而好巫。神秘诡异的湘楚巫傩之风曾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土家族撒叶儿嗬(桑植跳丧舞)是桑植先民在长期的祭祀活动中创造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土家人对死亡和生命的的理解,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和发展,通过民间艺人的表演、加工和传承,形成了桑植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尤其是龙潭坪四方溪村以周纯勤家族为代表的土家族撒叶儿嗬(桑植跳丧舞)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将土家族撒叶儿嗬(桑植跳丧舞)完整的保存下来,独树一帜。
1、土家族撒叶儿嗬(桑植跳丧舞)项目国家级级代表性传承人:周纯勤
师刘顺责授为主坛职,至今专业从事跳丧舞、佛戏、傩戏、巫术等。1944年3月出生,土家族,龙潭坪四方溪村四方溪组人。15岁起师从父亲周子海学习佛戏和跳丧舞, 1981年3月开始跟随师傅到各村各户还愿、做道场。1984年2月被传渡民俗活动。
周纯勤对中国传统文化《四书五经》、佛道教经典、巫教文化、医理、命理、地理都有所了解,因此对土家文化跳丧舞能有独到理解,自出机杼。周纯勤身上集土家农民技艺之大成,雕刻、画像、扎纸、吹拉弹唱样样会,从而使他的跳丧表演随心所欲、欢畅淋漓、优雅多姿,又不失宗教礼仪舞蹈的中规中矩。四十多年的传艺中,周纯勤游走于湖南湖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授徒三十多人,影响深远。目前他的儿子、孙子接过跳丧舞传承的接力棒,以家族和师传的形式让跳丧舞这一土家文化瑰宝得到活态传承。
2、土家族撒叶儿嗬(桑植跳丧舞)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周光敬
周光敬, 1971年6月出生,土家族,初中文化,龙潭坪四方溪村四方溪组农民。1982年6月开始随父亲周纯勤学习丧葬礼俗组织、打围鼓、演跳跳丧舞、画像、雕刻、书法。1987年初中毕业后跟随父亲到各村各户还愿、做丧事。1997年9月取得度职资格,担任主坛职,至今专业从事跳丧舞、佛戏、巫术等民俗活动的主持。周光敬是湖南湖北边境一带很有知名度的土家跳丧舞师,加上周光敬多年来还有傩戏、巫术等民间技艺,因此向他学习跳丧舞的人很多,除了本乡村民外,周光敬在苦竹坪、龙潭坪、湖北的鹤峰梅坪等乡镇收授徒弟20多名,在行业内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精湛的技艺逐渐被外界关注:2009年接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小组的非遗项目普查;2012年9月,接受湖北三峡大学师生采风;2013年4月、5月、10月三次接受北京专家、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非遗保护中心跳丧舞项目的调查。在跳丧舞的传承保护队伍中周光敬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3、土家族撒叶儿嗬(桑植跳丧舞)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周仙芝
周仙芝, 1976年8月出生,土家族,初中文化,张家界市桑植县四方溪乡四方溪村川石头组农民。1988年6月开始随伯父周纯勤学习丧葬礼俗、傩戏、跳丧舞等民间技艺, 1990年初中毕业后,周仙芝正式加入周纯勤班子从事丧葬、还愿等礼俗活动。1995年,开始跟伯父周纯勤学习纸扎(丧葬礼仪活动中的技艺),1996年跟随本村的师傅学泥匠,2009年6月成为丧葬民俗活动的主坛。周仙芝每年平均从事丧事、还愿60余场,足迹遍布湘鄂两省边界龙潭坪乡、苦竹坪、淋溪河、湖北鹤峰县的黄土坪、九洞、梅坪等十几个乡镇。2012年9月,在打鼓泉乡潘家山村,接受三峡大学教授刘冰清一行四人的采访拍摄;2012年4月,配合县非遗保护中心对跳丧舞的田野调查;2013年接受北京舞蹈专家、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师生跳丧舞采风;同年三次配合县非遗中心进行跳丧舞项目调查。
(三)挖掘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桑植县是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建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27年冬,桑植县洪家关人贺龙、贺锦斋等组建了6000多人、300多条枪的农民起义军,1928年初发动“桑植起义”,成立中共桑植县委和桑植革命委员会。在开辟根据地的斗争中,桑植有5万多人参加红军游击队和地方红色政权,其中为革命牺牲的达5000多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1、六县联合政府旧址
1931年9月,湘鄂西中央分局召开湘鄂边特委扩大会议,在龙潭坪白竹坪村马家新屋设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桑(植)鹤(峰)五(峰)石(门)慈(利)长(阳)六县联合政府。
2、堰娅整编旧址
1928年,贺龙带领中国工农革命军发动桑植起义,同年苦竹坪反围剿失利,中央委员周逸群与军长贺龙失联;继而石门战役失利,贺锦斋牺牲。贺龙带领部队退回湘鄂边桑鹤界(今三合界村)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能够全面体现红军精神的“堰娅整编"。贺龙大姐贺英率领队伍从七郎坪、湘鄂边苏维埃临时政府等地带来了粮草、腊肉、布匹、骡马、枪支、子弹、盐巴及桑鹤边界的粽叶与贺龙会师。期间几十天的时间,为了躲避敌人的锋芒与搜捕,贺龙白天率领部队和敌人殊死搏斗,入夜就退回猫耳
南昌起义后,贺龙受党派遣回到老家,举行了桑植起义,拉起工农武装,为脱离国民党武装追剿,转移到湘鄂边界开展斗争,毛垭是当时贺龙的主要活动区域之一,并在这里建立了最早的苏维埃乡政权,在邻村白竹坪建立了“六县联合政府”。毛垭这个当时仅70人的山村,就有30人参加了红军和红色政权,被称为“红军村”。村里的云头山、将军岩,是多次反围剿的战场,无数无名红军长眠山下。将军岩,还是红军团长贺沛卿和16名红军战士舍身跳崖的绝壁。
凉峰山烈士陵园
发掘利用丰富文化资源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为了加强对龙潭坪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与推广,龙潭坪镇党委政府积极协助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各媒体记者、艺术院校、民族协会等多次对龙潭坪镇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土家族撒叶儿嗬、桑植民歌; 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桑植围鼓、花灯、傩戏;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稻草龙舞等开展了采风活动。让他们现场体验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土家族撒叶儿嗬、桑植民歌等非遗文化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了解了这些非遗文化产生的人文历史背景,挖掘、整理流传在民间的文化遗存。
龙潭坪镇桑植围鼓在县群众文化活动调演中表演
龙潭坪镇学校学生表演桑植围鼓
为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精髓,龙潭坪镇政府将“挖掘本土非遗彩色资源,增强民族文化特色,建好土家族聚居特色民居,跳好桑植跳丧舞、稻草龙舞,加强围鼓、花灯等“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抓住与湖南师大法学院党委、湖南工业大学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设计研究院合作共建契机,最大限度实现民族文化、红色旅游和经济效益共建共享;着手打造以“土家族撒叶儿嗬(桑植跳丧舞)传习所”“红军村毛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六县联合政府”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精品路线;深入开展研学拓展体验项目,让文化“生动”起来、让非遗项目“活”起来、“火”起来。
县新阶联在龙潭坪红军村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凝聚非遗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龙潭坪镇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模式,充分发挥地方民族文化优势,大力发展产业,连续多年举办乡村文化节,并成功申报“中国粽叶之乡”,打响了龙潭坪的知名度,同时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张家界源丰成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100万元投资,在溪口村建立娄澧茶叶加工厂,立足“六县联合政府”,积极对接红色旅游,主动融入湘鄂川黔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来,成为桑植首批非遗文化村镇示范点。